《神雕侠侣》第三章写了郭靖收武氏兄弟和杨过为徒,黄蓉却对杨过心怀忌惮,书上说:“黄蓉见杨过低头出神,脸上有一股说不出的怪异之色,依稀是杨康当年的模样,不禁心中生憎。”于是黄蓉便跟郭靖说:“你一个人教四个孩子,未免太也辛苦,过儿让我来教。”郭靖以为黄蓉比自己聪明,教习方法肯定更好所以乐得如此,黄蓉却是心里另有一番计较,所以,黄蓉并不打算教杨过武功,而是正正经经地教了杨过一段时间四书五经。黄蓉根本就不愿意教杨过武功,因为她认为:“他父亲虽非我亲手所杀,但也可说死在我的手里,莫养虎为患,将来成为一个大大的祸胎。”
黄蓉的这种想法,小说里就写得很清楚,是源自一段沉重的历史负担——杨康的阴影。这份负担不是轻飘飘的记忆,而是沉甸甸的创伤。杨康的背叛与堕落,黄蓉亲眼所见,她见证过那个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如何在权欲中迷失,最终走向毁灭。更关键的是,杨康的结局与黄蓉本人有着直接的关联——正是在她设计之下,杨康中了欧阳锋的蛇毒而亡。这种关联使得黄蓉面对杨过时,内心交织着复杂的罪疚与警惕。她看着杨过那双酷似其父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潜在的悲剧。她内心深处盘旋着一个无法言说的恐惧:倘若杨过继承了父亲的才智,再辅以高深武功,是否会重蹈覆辙,甚至变本加厉?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桃花岛时期的杨过仍是个少年,但是他的表现已经有超过他年龄的成熟与狡狯,毕竟杨过是在颠沛流离中长成少年的。出生就没了父亲,母亲又早逝,杨过为了完成母亲临死前要与杨康合葬的遗愿,自己还是个孩子就带着穆念慈的骨灰一路走到嘉兴,后来更是在嘉兴过着小乞丐的生活,若非自己聪明,可能会被饿死。所以,杨过的经历造就了他狡狯的性格,所幸杨过天性不坏,还颇有侠义心肠,但是因其与欧阳锋的接触以及初次与黄蓉见面时就在言语中占人便宜的表现,给黄蓉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给人的第一印象,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杨过给黄蓉的第一印象就让黄蓉心里一直提防着。这正是黄蓉不愿教杨过武功的初始原由。而后,杨过目睹了郭靖、黄蓉、柯镇恶三人联手对付欧阳锋之后又用看蟋蟀打假加以讽刺,郭靖向来直肠直肚听不出里面话里的骨头,黄蓉冰雪联明怎么会不知道杨过是什么意思,这样就让黄蓉更加讨厌杨过。只不过,黄蓉在婚后顾念郭靖的感受,对郭靖的提议一向不反对,才会把杨过带往桃花岛。有着这些事情的发生,让黄蓉再教杨过武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黄蓉的聪明也让她不会将与杨过的疙瘩摆上桌面,所以黄蓉采取另一种方式教育杨过,不教武功却改教杨过学习圣人之道。事实上,黄蓉对杨过的这种教导每每在关键时刻对杨过起了作用,后面每当杨过要做错事情的时候,这些圣人之道就把杨过从危险边缘拉回来,杨过后来能够成长为“神雕大侠”,黄蓉的教导功不可没。
值得注意的是,黄蓉对杨过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杨过的成长与经历的丰富,黄蓉对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大胜关武林大会时,黄蓉对杨过的看法就有了改观,因此黄蓉与杨过的关系也缓和了许多。当黄蓉教鲁有脚打狗棒法动了胎气时,杨过用内力助黄蓉治疗;英雄大会上,黄蓉更是别出心裁,现场念出打狗棒法的心法助杨过大败霍都。当黄蓉将打狗棒法的所有心法教给杨过之后,两个人算是彻底和解。此后在襄阳大战中,杨过数次救郭家于危难,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侠义精神,这些都逐渐改变了黄蓉的固有看法。她开始意识到,杨过并非另一个杨康,他的叛逆之下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的偏激之中蕴含着对正义的独特理解。这种认识的转变是缓慢而艰难的,因为它要求黄蓉克服自己多年的心理定势,重新审视这个她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过儿”。
事实上,在《神雕侠侣》这一部小说中,黄蓉与杨过的关系犹如一场漫长的心理博弈。黄蓉最初的不愿传授武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杨过的坎坷命运,却也阴差阳错地促使杨过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武学道路——在逆境中自强,在孤独中创新,最终自成一派,成为名震天下的“神雕大侠”。这段复杂的情感纠葛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经历的积累,而真正的信任往往诞生于重重误解的彼岸。
诸君以为何如呢?